高考,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?三十年前的光环今日不再,仅仅是因为公平遭到破坏吗?实际上,人们只看到通过高考所获取的成功,而忽略了当时成功的社会标准。高考所通往的成功大门,因社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程度不同,故而三十年前跟三十年后的门槛高低自然各异。当然,录取率甚低的精英化教育与扩招之后的高等教育相比,后者随着人数的增多自然对成功产生了稀释。
这个过程中,无论是在高考与成功之间的那条高等教育,还是高考本身,知识技能并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之同步。一个有些落伍的教育和考试,自然带不来集体印象中的成功。由此,从结果来看,证明高考无法改变命运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。甚至基于这样的结论,近些年在社会上逐渐衍生了“读书无用论”的念头。只是,好些人没有明白,读书到底要读什么书,考试要考什么内容。这其中更多的是存在误读。那些已经有些僵硬且已陷入“八股”的考试题,是否就是能够在社会很好生存的知识呢?如果换个角度来看,人们所期许能够改变命运的,并非高考实则是知识。
想想看,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不都是靠知识来推动的吗?汽车代替了步行、互联网改变了社会……真正的知识,能够让人具有常识的判断,能够激发智慧,能够活跃思想,能够激活创新能力和现实的行动,知识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;从另一个侧面来看,社会上很多成功的事例,并非都跟高考相关,但肯定与知识脱不了干系。所以,在普遍质疑高考的年代里,我们依然要相信: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前提,这个前提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取代。
于是,当走出高考考场之后,有人会因好的成绩而欢欣雀跃,有人会因分数的偏差而垂头丧气。有人会为自己数年的寒窗苦读而庆贺,有人会因为别人作弊而觉得公平不再。这些都很正常,从有考试那天起,便有与考试相关的种种行为与社会表情。但要明白,无论在这场考试中成绩如何,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知识,并非只是考试内容;无论几个月后你身在何处,知识的获取途径并非只是课堂。因为在命运的长河里,检验知识的考试,永远没有开考的铃声,也永远不会给你一个确切的分数,因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。
延伸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