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常说大学和社会之间有一道围墙,这道围墙形象上看是一条线,那么学生毕业,就是走出围墙,越过这条界线、这道槛而踏入社会。从这个层面上讲,我们要努力把这条线做成面,把槛做成大踏板,做成蜕变、化蝶的平台、孵化器,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缓冲期、准备期、过渡期,找一下接触社会的感觉和体验,在这个“面”上慢慢融入社会,避免他们乍一离开学校,产生直接面对社会、做独立的艺术家的惶恐与忐忑。
我们都明白现在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的压力,往往在进入高年级特别是毕业年级就会被就业、生存的问题困扰,投入太多心思找工作,忙于到社会上去实习、应聘、磨炼一下。受这些因素干扰,一些学生的毕业创作、设计、论文质量受到影响,毕业创作的展示和毕业答辩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程序,难以体现学习和教育的成果。
今年,中央美院提出“倾全校之力打造首届毕业季”,全方位组织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搭建平台,学生和指导老师就自然动了起来。特别是一个月的“同台展出”,像一个大舞台,846名本科毕业生全部亮相,有比较、更有竞争,知识、能力、水平等比比就出来了。创作的标准、展出的要求出台后,学生希望交出自己在校学习的最高水平答卷,导师希望呈现反映自己教学理念的最好成果,师生都更加重视作品的完成性。事实证明,这样一个毕业季的杠杆就得到初步体现,不仅激发出了一个同台展出的高水平展览,而且为在校学生重视毕业创作、设计、论文写作树立了无声的标准。
毕业季也让整个校园变成“大美术馆”,打开了学校的“围墙”,全面向社会开放,让学校、教师和学生都有机会与社会对接、交流。一方面,我们的教育成果借此全方位接受社会的检验,另一方面也是一定意义上的“营销”。以往在学府里不敢轻言“营销”,好像营销是商业的事情,我们必须正视今天,学生走向社会是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,其中一部分会走入体制内机关企事业单位,但是更多的是要自主创业,走上“创客”这条道路。以此,学校也要有“营销”意识,营销的不仅仅是毕业季展出的作品,更重要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。
延伸阅读: